编者按:为深入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重庆市于2019年推出统一聚才品牌——重庆英才计划,遴选支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专业人才。自此项重要人才工程开启以来,我校优秀人才及科研团队陆续入选。
他们或是不忘初心、引领创新的优秀科学家,或是上下求索、矢志不渝的名家名师,或是穷理致知、激流勇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或是年轻有为、锐意进取的青年拔尖人才,或是同心合力、稳步前行的创新创业示范团队。扎根于各自领域的重师英才,勇担责任、攻坚克难,系国家发展与学校振兴于双肩,将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融入到学校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前进征程中。在重师成长,为时代奉献,我校优秀人才已汇聚成了一股具有重师烙印、推动时代发展的科研力量。
近期,学校将召开科研工作大会,进一步为科技创新厚植土壤、为人才发展释放空间。借此契机,学校官网将持续推出重师英才人物系列报道,讲好重师英才故事,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全校师生一起学习、领略英才的优秀品质和治学态度,汲取精神力量,为学校发展书写新篇章。
余鹏,威尼斯wnsr888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新型能源转换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负责人,重庆市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非晶态物理、先进金属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各类项目2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重点项目以上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SCI检索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被引用2000余次,2013、2018年两次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获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奖,2019年获重庆市创新争先奖,2019年入选重庆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物理规律诞生于万物,又蕴含于万物之中。正如重庆市创新领军人才、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系主任余鹏教授所言,“物理学是万物之理,是关于大自然和宇宙的哲学,是揭示和阐释物质基本属性和构成、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目前所经历的几次科技革命都与物理学的突破紧密联系,一部人类发展史处处闪耀着物理学的光辉。
物电学院师生们经常能看到余鹏,他衣着简洁,手中总拿着一叠资料,步履轻盈,穿梭于实验室、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每当与人相遇,他总是微笑颔首,温和地与所遇到的师生打声招呼。这位在30岁就被破格评为教授的年轻学者,长期与一种具有高强度、高弹性的超级金属材料-金属玻璃打交道,却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
纯粹与探索:静心积跬步,恒初行千里
清晨,清风徐徐。在约定好的时间段,他将自己与物理的渊源娓娓道来。
“物理学很神奇,能够从自然界中抽象出众多规律,形成一个宏大的物理学规范去描述和认知宇宙。”初中刚刚接触到物理时,余鹏就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除了物理本身的“神奇”,还因为物理学习收获到好成绩的成就感。学习是纯粹的,他只是顺其自然、脚踏实地学好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用心去体会物理知识的内涵,也就自然而然取得了应有的成绩。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很欣赏这句中学课本中诸葛亮的名言,因而放在内心深处常常告诫自己。在他心中,这十四个字有着纯净清远的不懈追求、也有着坚持向上的人生态度,伴随了他多年。
静心而行,年深月久,点滴的成长不疾不徐地展露。虽然高考后未能如愿进入第一志愿院校,但他还是被调剂到了重庆大学应用物理专业,这个他喜欢的专业;本科毕业,余鹏顺利地考取了公费研究生;2008年,他获得了中科院物理所的博士学位,又在读博期间三次获得了中科院和物理所的表彰;打开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奖、重庆市创新争先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一摞荣誉证书,这都是对他一路走来的肯定……
“这些只能代表过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多的事需要我们去做,科学探索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余鹏说道。
结缘非晶态:垦荒重穷理,沉淀助稳行
18岁那年,余鹏带着重庆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从陕西省渭南市来到重庆求学。
他像一位探路者,付出汗水与时间,执着前行。很快,余鹏发现了一个能有所作为的广阔天地,并被它深深地迷住了。研究生阶段,他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科研人生与非晶态物理紧紧绑定在一起。在中科院物理所,他深入研究非晶态材料的制备过程以及低温、力学、磁学等性能,努力探索着未知的知识领域。
“有力学测试仪器,有微观结构测试仪器,还有热力学测试仪器……”谈到经常操作的专业实验仪器,如今的余鹏像是提及熟悉的老友,轻松又愉快。
但是,刚接触到这些精密仪器时,可不像现在看到的这般轻松。单单是仪器上面的几十个、上百个按钮儿,就让人抓狂,因为按错任何一个按钮就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导致实验仪器的损坏。他在实操前会踏踏实实记好笔记,等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再一步一步按照笔记上的步骤进行,久而久之就可以熟练操作和使用。
在科研中遇到困境,余鹏不会被迫等待,也不会就此止步。他在研究一个前沿问题时,该项研究需要的实验仪器还没有厂家生产。他没有因此而放弃研究,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动手搭建了测试平台,不仅解决了面前的难题,还取得了前沿创新的研究成果。凭着这股敢拼的勇气,余鹏将前进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你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去坐下来研究,必须和这个领域内的专家讨论,必须动脑筋思考,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必须有创新思维。”他一连说了五个“必须”。启航时,和大多心怀梦想的人一样,他在并不显眼的地方默默努力着,经历着沉淀与打磨,常常实践、不断穷理。带着心无旁骛的投入和笃定,他轻装上阵,在沉淀中稳步前行。
在路上:科研开先河,凡事先行动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能对非晶态物理研究领域有些许贡献。”
余鹏于2010年9月来到重师工作,同年,被破格评为教授。2011年和2012年他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他获得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是我校历史上首位获得该基金支持的教师。
在物电学院实验室,他奋力攀爬科研高峰,集中精力在非晶态合金、先进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磁热性能等领域开拓创新。他态度严谨但不刻板,思路开阔,带领团队攻关了非晶态合金材料的弹性与磁性问题,合成制备出性能更优异的金属玻璃材料,为学科发展添枝加叶。
“自主创新”“科学发现”是他研究工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尽其所能”“服务社会”是他矢志不渝的目标。他介绍,与传统合金材料相比,相应的新型金属玻璃材料的强度是其十倍以上,可以用于手机通讯、电力设备、医疗器具、体育器材、精密仪器等多个领域。国内已有多家上市公司采用非晶态合金材料,无论是知识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均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他坦言,被称赞“年轻有为”,这只是外界的评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他并不是没有经历过挫折与打击,他也有过实验做不下去、思路被关闭的情况,甚至有的方向可能几年都没有进展。但热爱一直是支持他爬坡过坎的原生动力,自发的自我激励,让他笃定目标,毅然前进。更多的时候,他会静下心来看书、阅读文献,在文字中寻找思路,在思维平静流淌的间隙捕捉到灵感,再去反复寻找漏洞、实践操作。
灵感往往在不经意间迸发。平时,只要想到一个好点子,他会立刻用手机或笔记下来,然后将想法落实于行动。余鹏有一句讲了不知多少遍的口头禅:“凡事先行而后精。”一旦自己开始做了,就会被内生动力催促着向前走,向精致靠近。
对每一项实验操作都力求精准无误的余鹏老师,对于自己的休息时间却很少准时过。“余老师经常做实验到很晚,如果凌晨一两点手机震动,绝大部分都是老师发送了相关实验和研究信息”,2017级研究生陈澜生谈起导师,满眼敬佩,“而且第二天余老师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工作的人。”
学生每次去找他,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办公室,看到他总是精力充沛,认真工作的画面。当学生和他告别,转身轻轻掩上门离开时,又看到了他投入工作的状态,仿佛不知疲倦。
努力勤奋,不少人把这种品质当成标准,在余鹏那里却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同样是一天24个小时,他好像有技巧把时间拉长似的,总能高效地处理完教研室、实验室、课堂、生活等方面的诸多事情。
“我一直在路上,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余鹏没有说过苦喊过累,更没有把这些工作当成负担。正是出于对科学、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发自内心的热爱,让他在这条路上走得如此踏实而坚定。
师·友:育人以行动,诲人以无声
余鹏一直为地方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努力着,他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经常将自己的科研经历、在实验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启发融入课堂分享给学生们,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和思维空间。
“实验进行得怎么样呀?有什么问题?”余鹏每天都会与学生交流。他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首先要打开电脑,搜索专业领域最新发表的科研论文,要下载下来认真阅读和分析,并做好笔记,以此跟上专业领域前沿探索的步伐。
同事们观察到,余鹏在实验室很严谨,爱“挑刺儿”,常常会一语道破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反复强调“做实验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希望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在平时交流中,余鹏平易近人,像是朋友一样有很多话可以和学生讲。
与学生相处的时光,余鹏都很愉快。他默默尽着一份为人师的职责,传递知识的薪火,分享人生道理和经验,无偿为学生提供参加科学研究的机会,帮助学生找寻合适的工作,学生们也经常会将生活趣事分享给他。
但有时,他会忍不住地惆怅:“我了解到部分学生荒废大学时光、停步不前,没有好好把握现在”,“四年的时间很短,千万不能放纵自己,不然等到了四五十岁再后悔就来不及了。”不少2016级物电学院本科生还记得在开学典礼上,余鹏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时,那真诚的期望:“要拿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毅力,‘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去拥抱有价值的大学生活,去迎接人生风雨的洗礼。”
第一次见到余鹏老师,陈澜生脑海中浮现这样一句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接下来的三年里,相处的每一刻都让他觉得受益终生。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加之余老师的指导,他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并在今年竞争激励的毕业季中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问及前行的动力,他说:“看到导师的刻苦,我没有理由不努力。”而余鹏总是说,他的导师同样如此,是他行动的标杆。
白海洋研究员和汪卫华院士是余鹏在中科院物理所读博时的导师,“早上7:00到晚上11:00,是老师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即便是大年三十,也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谈到导师,余鹏心中感慨,“导师做事认真、求实、高效,有着很高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感,他们的目标是让我们国家的非晶态物理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种担当和使命感是我们这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应该继承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余鹏以导师为榜样,献身科研的同时育人无声。学生们也将他视为引路人,在明灯的照亮下奋力前行。想来,这便是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最好的传承。
科研外:心潜志趣远,感悟始觉深
余鹏内心丰盈,喜欢科学,也很喜欢文学、艺术。推理小说、武侠小说、历史小说等,都是他曾经非常喜欢的。“如果我说有一本书曾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你们可能猜不到是什么。”余鹏微笑着说,“是《论语》。”中学时期,他每天领悟短小而意蕴深刻的一节,用心体会其中的道理和哲理。比如读到“吾日三省吾身”,他就真的每天反省多次。
他是音乐、电影爱好者,也是体育迷。但工作以来,这些兴趣爱好的占比时间就大大下降了。他喜欢陪父母聊天,陪妻子做家务,陪孩子读书。在十岁孩子的眼中,父亲是温和的大朋友。当孩子问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时,余鹏会耐心地从物理角度与孩子交流。他没有限定孩子的发展方向,他希望孩子能够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2020年延迟返校期间,他在家除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工作,还写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几篇论文、看了十几本书与许多文献。“干一行就会越来越爱这一行,我将继续努力下去。”他的语气中流露出淡淡的幸福。
他是位值得尊敬的良师益友,是位抱定赤子之心的英才学者,也是位温暖可靠的家庭成员。“并负垂天翼,俱乘破浪风。”他认可努力,深耕当下、拥抱未来,与更广阔的科学、教育、生活世界对话,继续着个人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