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在法治化轨道上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2年12月29日,我校举行依法治校工作大会。为进一步理解会议内容,深入领会会议精神,近日,记者采访了学校党委书记曾礼教授。
记者:曾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到“法治”,学校迅速行动响应,认真贯彻落实,在全市高校中率先召开校级层面依法治校工作会,您认为此次会议的召开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曾书记: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召开本次依法治校工作会意义重大,既是对学校过去几年依法治校工作的全面回顾和阶段性总结,也是对今后一段时间依法治校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对于加快实现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及“十四五”发展规划既定战略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法治校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要求,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
依法治校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前提保障。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步入更加注重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高校内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更加凸显,广大师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诉求以及参与学校治理和保障自身权益的愿望更加强烈,需要学校对此做出更有效的回应,这就要求切实将法治思维融入贯穿到学校工作全过程,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形成办学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局面。
依法治校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现代化首先体现在治理理念现代化,法治思维是顺应时代发展、引领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和思想意识。高校治理现代化,需要将法律、规则作为学校治理的准则与依据,将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内化到办学治校全过程,主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工作、处理问题、回应关切,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记者:正确理解依法治校的深刻内涵,是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请您给我们介绍下依法治校的本质内涵,以及对于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何作用?
曾书记:依法治校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体现为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一种管理模式和一种工作机制,其本质内涵就是要实现学校的自主化管理、制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和民主化管理。自主化管理,是指学校是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在办学过程中需依法独立行使教育决策,依法开展教育活动,依法自主处理本校事务。制度化管理,就是要坚持学校办学的一切行为都要遵循既定的制度和规定,避免临时性、随意性和盲目性决策。规范化管理,就是要对办学活动的全流程、各环节提出规范,执行规范,使其更加科学有效。民主化管理,是法治化的应有之义,推进依法治校,应不断建立完善民主管理体制机制,畅通拓展民主管理渠道和平台,广泛吸纳校内外各方意见建议,最大限度体现和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意志利益,确保决策科学合理。
依法治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法治宣传教育,也不仅仅是法治理念的培育和传播,它是优化学校办学治校的手段和方式,其落脚点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推进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法治思维优化治理模式,使学校治理体系更加现代化。坚持依法治校,进一步夯实法治根基,强化法治导向,规范法治实践,使学校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价值体系更加成熟,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从而实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第二,以法治方式创新治理行动,使学校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坚持依法治校,在法治理念的指引下,在法治要求的框架里,统筹做好顶层设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打造核心文化特质、形成全员共建共享合力,从而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记者:会议对学校下一步依法治校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安排,您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需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曾书记:依法治校是贯穿学校办学全过程的系统工作,各方需压实主体责任,既要推动法治化建设,又要结合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体现教育规律和学校特点,善用法治思维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突出规则意识。依法治校是综合性、融入式的工作,既有法治化本身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事务,同时也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对总体发展提出整体性、方向性要求。在高校,依法治校的“法”更多体现在“制度”和“规则”上,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制度支撑,我们要抓好制度的创建与执行这一重中之重,构建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
第二,强化思想引领,注重法治精神培育。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是青年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年人思想活跃,创新求变,在实现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追求自由,凸显个性,容易忽略制度的约束和规则意识的建立。在青年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尤其是在新时代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需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既要学法、知法、懂法,更要遵法、守法、护法,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增添更多法治元素。
第三,倡导法治治理,以法治思维破解改革难题。正确处理依法治校与深化改革的关系。教育是民生问题,任何一方面的教育改革,都备受社会广泛关注,在问题的处理上,一旦缺乏法治意识、规则不健全、程序不完善,就可能引发涉诉案件甚至群体性事件,造成工作的被动,给学校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依法开展和规范教育教学活动,维护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运用法治方式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种法律风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能力和水平,让法治思维成为深化改革中的惯性思维,使自身能力素质适应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法治推动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第四,优化保障环境,用法治力量为创新发展赋能。正确处理依法治校与创新发展的关系。现在,我们正处于创新迸发的新时代,高校是原始创新的主战场,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高校自身也面临着内部治理的创新需求。推进依法治校,要注重用法治力量为创新发展赋能,保障创新体系建设,保障创新主体平等,保障创新资源分配和结果评价公正。尤其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大胆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要在人才培养效果评价、科研评价、人才评价等关键领域进行制度创新,营造有利于各要素创新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