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社会反响强烈。为积极响应此项活动,及时报道学校各单位发展情况,展示校园生活新面貌,反映学校建设发展新变化,新闻中心特派多路记者赴基层实施体验式采访,校内新闻媒体将开设“走基层”专栏,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与新闻同在,零距离传真。以飨读者,敬请垂注!也欢迎各单位提供线索。
上学期,来自全校8个学院13个专业的56名同学,自愿申请前往忠县、武隆支教。2007年至上学期开学我校已累计派出支教学生469名。这已是我校派出的第八批支教学生,截止发稿这批学生已在各个乡镇中小学的教师岗位上工作了近8个多月。为详细报道支教情况,新闻中心特派记者与学校教务处负责人同行,赴基层一线与支教学生同吃同住,展开体验式采访,欢迎垂注相关报道。
走近忠县石子小学——乡村教师,最美丽的深山幽兰
忠县石子小学,座落于海拔1800多米的方斗山脚下,离忠县城40多公里,是石子乡唯一一所完小(有完整的1—6年级的小学)。2月21日,这个偏远、闭塞的山村小学迎来了几位特殊的老师——龙纯敏、沈娟、万先玉、宋洪、林凡胜。五个来自威尼斯wnsr888的大学生,将青春与热血播撒在了这片贫瘠而充满希望的土地,收获了毕生难忘的支教记忆。
“90后”小老师走进山区 带去知识与光明
来到石子小学后,五个“90后”当起了临时的代理班主任,同时也成为了不同的科任老师——龙纯敏负责3年级的英语课,万先玉教3~5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林凡胜则成为3—4年级的体育老师,宋洪挑起大梁,负责4—6年级的数学、体育和科学三门课程,而由于美术教师的空缺,英语教育专业的沈娟自告奋勇当起了2~6年级的美术老师。五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通过三尺讲台,为300多名山里娃传递知识与光明。
因地处偏远、落后的山区,学校的孩子很少、也很难接触到英语,而支教学生的到来,为他们打开了学习英语的一扇窗。“对他们来说,想要像城里孩子那样学英语很难,但我们可以让他们学着去说、去写、去感受和认识。”09级英语教育专业的龙纯敏面对一群英语零基础的小学生,最开始也犯难不已,但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和教学思考,她“摸着石头过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授课法宝——教唱简单的英语歌、画图学单词、分课堂小组竞赛……通过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孩子们对英语产生了极大兴趣,也收获了实质性的教学成果。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五个小老师还积极思考、创新,给学校增添不少新内容。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他们策划组织了“兴趣小组”,针对3~6年级,开设每周一堂的兴趣课,包括英语、数学、美术、体育和普通话五门课程,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发展学习;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公德心,爱护公共环境,他们与学校的其他老师组织了“环保小先锋”活动,在学校的走廊、过道等地设立环保篮,并在各班级选出“环保小先锋”,对年级清洁卫生进行清理和监督。
“支教学生的到来,为山区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将大山外的知识与光明,带给了山区的孩子,尤其补齐了学校在艺体教育方面的短板。”石子小学校长阳光高度肯定了大学生支教为山区教育所作出的贡献。
用爱守护成长 大山的孩子一个不能少
课堂上,他们是严厉的老师,生活中,他们是亲切的“孩子王”。石子小学8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和同龄孩子一样,正是需要爱的呵护的年纪,但父母为了供他们读书,都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五个代理班主任用爱守护他们的成长。
为了关心、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情况,他们经常顶着大太阳,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学生家里家访。“就想去他们家里看看,日后处理学生工作时也会考虑得更周全。”09级数学教育专业的宋洪告诉记者,他已经家访过6次了,走几个小时的山路也成为了习以为常的事,“每一次家访都让我切身体会到,对于这些家境贫寒的孩子来说,上学是件多么不易的事。”
在这群留守儿童中,还有许多特困生,他们有的身患疑难病症,有的年幼便失去父母,为了让这些孩子在关爱中健康成长,学校设置了“温馨小屋”——让6个特困儿童住进了教师寝室。龙纯敏、沈娟、万先玉三个女生则负责起了“小屋”的布置落实工作,她们细心的将寝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并自己购买材料,手工布置了房间的装饰物,美丽的爱心墙画、高高挂起的小灯笼,整个小屋变得温馨而充满爱。看着6个孩子住进小屋后,灿烂的笑脸,三个人也开心的笑了。
徒步行走两小时山路 为给学生监考
整个石子乡只有石子小学一所完小,而下属的向阳村和金矿村还有两所村小(只有一二年级和幼儿班),每学期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石子小学都要派教师去村小监考,而两个学校之间的距离需要徒步行走接近两小时的山路。
4月28日是全乡小学期中考试的日子,宋洪和两名年轻女老师负责向阳悟宿小学的监考,为了能赶上九点开始的考试,三人早晨六点半便从学校出发,开始了长途的山路跋涉。当他们一边前行一边问路,记者才得知,他们并不知道去向阳悟宿小学的具体路线。“以前家访也不知道路怎么走,都是学生画地图告诉我的。”宋洪说,在这样偏远的地方,四面都是山,没有车辆通行,每次都是靠学生的“地图”和问路走到目的地的。当到达悟宿小学时,太阳已经爬上山了,三个老师不顾路途的辛苦,便走向教室,开始给学生监考。
正午12点,简单的吃完中饭后,三人又抱着孩子们认真作答的卷子,开始返程。回去的路比来时更加艰辛,虽还不到五月,但初夏的阳光已经让人睁不开眼,大地也被炙烤得开始发烫。脸被晒红了、衣服被汗水浸湿了、脚也走软了,但三人并没有过多的埋怨,而是走一段歇一阵,互相鼓励着继续前行。到了学校后,顾不上身体的疲惫,他们又开始紧张的试卷批改工作。“虽然很苦也很累,但这是我的责任,我感受到了这份责任带来的快乐。”同行的周燕老师是09年毕业后,通过公招考试进入石子小学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已将教师工作化为了一份责任与担当。
一百多个日夜 大孩子与山里娃一起成长
从第一次登上讲堂,紧张得上到一半没了话说,到自然从容地上完一整节课;从第一次面对台下活跃的小学生而不知所措,到可以有条不紊地组织课堂纪律;从旁听其他老师上课、上网查阅教学资料,到自己备课写教案,熟知每个教学环节……五个小老师在为山里娃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接受历练,收获成长,渐渐地从青涩师范生转变为合格的准教师。
“支教让我们有了教学的实战经验,而不再是纸上谈兵。”宋洪说,以前都是老师告诉他们怎样去进行课堂教学和管理,而自己站上讲台后,才发现很多东西是需要独立思考总结的,比如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所以要学会观察,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实施不同的教学。“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不能完全的跟从书上的教学经验。”经过不断的实践,宋洪已经总结出了“将难化简、由小及大”的数学教学法。
“我现在每天七点起,十一点睡,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过得很充实。“09级语文教育专业的万先玉在支教的两个月以来,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她不再会感到无所事事,白天的时间被学生填得满满的,晚上就会为第二天的课程备课,偶尔还会抽半个小时时间写写小说,这是她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而打算参加专升本考试的龙纯敏在课余时间也没闲着,她每天都会坚持看看英语和日语,给自己“充电”。
对于艰苦的生活条件,几个人都称,生活上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面对用水不便、天气恶劣、吃住简陋、蚊虫多的生活环境,他们起初有过不习惯和抱怨,也因想家而掉过眼泪,但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五个人已经学会了料理生活。每到食堂休息的周末,他们就一起“搭小灶”,自己去赶集买菜来做饭。“这里空气好,而且每天只需要和单纯的孩子们在一起,真的很快乐。”09级英语教育专业的沈娟这样说道。
情系山区 他们愿做“深山幽兰”
在石子小学的国旗台旁,有一块大大的石头,上面刻着“深山幽兰”四个字。据阳光校长介绍,这是石子小学的教育文化主题,每个班级也都以一种兰花来命名,还有老师和学生一起创造的班训和班规,传达的是学校虽身处恶劣的深山环境,仍要办优质的小学教育的信念。
全校40人的教师队伍中,有坚持35年在岗的老教师,有刚毕业的特岗、公招年轻教师,也有重师每学期的顶岗支教学生。2008年以来,重师每年都会分两期派送学生到石子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支教,今年已是第六批。“与重师建立支教合作平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教学‘实战演练’的平台,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是大学生与山区教育的‘双赢’。”阳校长介绍道,学校建立了专门的教师QQ群,除了学校正式教师外,还包括每一届的重师支教学生,无论是正在石子支教的学生,还是已经离开石子的往届学生,大家都会在群里互相交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而每年都还会有往届支教学生陆续回到学校来看看。“一次支教行,一生石子情。”阳校长说,虽然支教学生在石子小学的支教时间只有一学期,但他们在离开后,依然情系山区,时刻关心着石子小学的变化发展,而一些新老教师愿意扎根山区,坚守乡村教师的职位,也让他感动不已。
“也许我们的到来,就是为他们点亮一盏小灯。”当谈到支教的意义所在时,宋洪这样告诉记者。是的,也许每年支教学生的到来,只能为山区教育点亮小小的一盏灯,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有更多的大学生开始走进山区,关注乡村教育时,点点微光便足以照亮山区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