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代会是全校师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肩负着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长足发展,抒写了学校发展历程上浓墨重彩的重要篇章。
第三次党代会召开在即,为进一步振奋全校师生的精神,重师新闻网从今日起推出【喜迎党代会•回眸发展路】专题板块,与全校师生一起从党建与思政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建设等方面回顾总结学校发展中的成就,鼓舞全体重师人满怀信心地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喜迎党代会•回眸发展路】创新驱动谋发展,砥砺前行再出发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威尼斯wnsr888科研工作回顾
2011年,第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学校从教学型师范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转型的奋斗目标。自此,学校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博士授权单位新增、“双一流”建设等重大任务,加快推进科研工作。学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提升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核心,以促进科教融合为主线,以推动开放协同为突破口,科研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基础研究有水平、服务社会有特色”双翼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
第二次党代会后,我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重要思想,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持续调研和探索,不断强化理论支撑,加强顶层设计。
2011年11月,学校召开科研工作大会。大会围绕提高我校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对“十一五”期间我校科研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明确了我校科研事业的未来发展定位为“苦练内功促创新,服务社会谋发展”。在此基础上,大会厘清了“十二五”推动科研进程的工作思路,即“四个坚持”,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培育手段,坚持依托平台建设,坚持错位发展,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提出新的发展措施。
2013年4月,学校召开了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情况通报会,认真总结了我校15个参评学科的评估情况,进一步梳理了学科、科研、人才等工作的努力方向。
2013年11月,学校召开提档升级内涵发展大会,提出了学校科学研究发展的具体目标,出台了科学研究提档升级有关实施办法与实施细则,开始实施学术创新能力提振、标志性成果培育、服务区域发展合作、科研平台建设助推四大工程。
2016年4月,学校召开“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专题会,科研处、教务处、人事处等部门分别在会上介绍了各专项规划的编制框架与修改过程,并围绕“1+8”各项规划中的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
科学规划,优化科研生态
学校通过实施科研提档升级内涵发展战略,制订出台了《威尼斯wnsr888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十多个科研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先后两次提高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极大地激发了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要在项目资助、经费使用、成果认定与奖励三个方面实施多项改革,落实科研管理“放管服”,打通最后一公里作为目标。
在政策制定和经费资助上,坚持分类资助、分类评价、分类考核的基本原则,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新进博士到国家级专家人才,对8种不同类型的项目予以不同支持。通过分类资助,瞄准了科学研究方向,激发了全校科研人员的动力和信心,逐步构建起激发活力、凝聚合力、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科研资助体系,齐心合力推进学校科研事业既快又好地发展。学校力求构建和谐的学术生态环境,推进学术决策与科研评价体系建设,尊重并支持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科研评价体系,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可干事、人人能干事的科研氛围。
量质并举,提升科研实力
学校科学研究自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全面开花、硕果累累,培育的重大前沿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项目288项,省部级项目1330项,国家级项目总数位列市属高校第二;率先在市属高校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我校的历史性突破,科研项目经费2.2亿元;省部级科研平台由25个增至62个,总量居市属高校首位;获得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等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哲社文库、重庆市人文社科一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90余项。
据统计,我校90%以上学院主持有国家级项目、建有省部级科研平台,80%以上学院有市级或校级的科研创新团队,60%以上学院都有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服务的特色研究方向。
速效并重,突破特色领域
在全方位实施培育计划、鼓励全校师生投入科研创新的同时,我校聚焦特色研究,打造特色领域,利用科研有力助推各学科发展,几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以我校数学学科为例,为了彰显运筹学这个特色方向,学校在人才、项目、平台各个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支持。建设了西南地区数理领域中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第一个在重庆市属高校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连续主持重点项目。我校也成为了唯一一个获得重庆市科技最高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市属高校。目前,我校的运筹学研究已经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中心。
除此之外,我校考古学科拿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资助,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高校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全国历史考古学科仅有的4项成果之一,与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大学共构建了中俄科技考古研究中心,考古学成为我校第一个博士点,实现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和办学层次质的飞跃。
精准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为践行这一要求,学校瞄准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整合科技、人才、资本、平台、服务等创新资源,大力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园区、企业的深度融合。
学校提出了科学研究“三落地三服务”政策,让科研人员落户社区服务民生,让智库研究落户政府服务决策,让成果转化落户区县服务产业,大幅提高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和深度。与城口县实施“烛光·跨越”行动计划,通过共建生态涵养区示范基地、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13个平台,构建起具有重师特色的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服务示范模式。积极参与重庆区域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编制重庆市主体功能区空间发展规划,为重庆市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围绕重庆市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战略,聚焦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能源、智慧金融等领域重点发力,率先在这四个领域成立首个市级层面的科研平台,为我校大数据与智能化与其他高校的“错峰发展”抢占先机。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科研事业的发展为学校申博、双一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将进一步着力提升前沿原始创新能力,培育国家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筹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确保科研核心竞争力提档升级。同时,学校将继续坚持校地合作共建,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强劲的支撑和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