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始建于1954年,是建校伊始创办的七个专业之一,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是对文学院专业建设的认可与回馈,在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厚积淀,多年努力强基础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今的建设成果与该专业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息息相关。2005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我校品牌专业;2007年,成为重庆市品牌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成功申报为重庆市级“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3年,成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和重庆市“三特”专业建设项目单位;2015年,成为重庆市“三特专业群”建设单位;2018年,成为首批重庆市一流专业;2019年,成为我校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与多年来学院注重学科建设紧密相关。从“十一五”时期起,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重庆市的重点学科,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在师资队伍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8人,教授34人,博士学位获得者6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重庆市“两江学者”“重庆英才·优秀社会科学家”“巴渝学者”“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省部级人才称号21人次,在国家级学会担任理事及其以上职务者7人。
近五年,在科研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含重大招标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6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21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17篇;出版学术专著41部。
抓特色,专业建设展优势
办学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以卓越教师培养为引领,来带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生大一进校时,学院开始对学生进行动员;直到第五学期结束,学院对学生进行遴选,从专业学生中选取30名优秀的同学加入“中学语文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简称“卓越班”)。其中,奖学金排名年级前50%,英语过四级,普通话过二级甲等是加入“卓越班”的准入条件。在学院对学生进行师范素质考核的同时,还会邀请中学校长与特级教师共同参与遴选,进行把关。
对于“卓越班”的建设,文学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保证学生质量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允许学生以特长的方式申请加入‘卓越班‘,不固化进班条件。即使有些同学没有进入“卓越班”,但由于他们在进校时知道了“卓越班”的遴选条件,前期也通过充分的努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卓越教师的培养采取了类似于医学生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文学院创新性提炼总结和有效实施了一套“5+2+1”的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学生本科阶段前5个学期在校进行专业学习,第六和第七两个学期到中学住校实践一年,最后1个学期回校进行总结学习。
与此同时,学院还为师范生搭建了“一边教、一边学、一边研究、一边熟悉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四个一边”实训和培养平台。为确保“四个一边”平台的高效运转,项目团队确定了“多头对接”的思路,即对接国家的课程教学期望,对接中学教学一线的实际,对接人才市场的卓越性需求,组织了“三路合一”的优秀师资。
每年,学院都会聘请重点大学和一流师范大学的教育专家为学生做系列讲座,每位专家分别进行三场讲座,从教育观念上对学生进行高层引领;此外,学院还会聘请四位中学一线的语文教学名师进行讲座,其中包括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知名的语文教育名家,每位老师分别从中学教学的实战方面进行四场讲座;最后,由师范大学优秀的专业师资和学生实践基地的骨干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始终立足于培养卓越的、优秀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学院在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方面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如今已经取得累累硕果。专业学生学风好,一位位优秀学子跨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卓越班”学生就业率100%,其中大约75%的学生进入重庆市或市外重点中小学就业;学生参加竞赛获奖率高,连续六届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先后获得优胜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一等奖2项。
促改革,机遇挑战共把握
自从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来,文学院一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上进行探索和改革。
为改变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院从导致这一问题的症结出发,积极调整相关政策,将对于科研和教学的评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老师的个人成长和人才培养结合到一起,让老师在注重科研的同时也关注教学,凸显科研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
事实表明,学院的这一政策调整是正确的。老师们在教改项目、教研项目、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积极性有了极大提升。王于飞老师的《唐宋诗词艺术》成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共有三位老师在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获得或参与获得教学成果奖国家级1项、市级1项、校级3项,教改项目市级2项、校级5项。
截至目前,重庆市共有三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对于我校而言,是机遇的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获批为学院在吸引生源上带来了极大优势,为专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环境。但另一方面,也激励着专业认真进行建设,避免“不进则退”的困境。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和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梳理和找到了自身的短板,正在进行相关政策的调整,争取能够保持长期以来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院现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卓越教师培养为引领,在学院的评价体系与支持政策的调整之下,把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落到实处,争取在五年内将汉语言文学建设成为国家一流、西部领先、国内有重要特色和影响的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汉语言文学专业创立于1954年建校之初,是我校创办历史最久远的专业之一,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学院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拥有教授30人,副教授21人,博导与兼职博导6人,硕导45人,培养出了一批具有示范和引领效应的新型优秀教师。该专业特色鲜明,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重庆市中国语言文学一级重点学科、重庆市级“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庆市“三特”专业建设点、重庆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立足重庆,面向全国,定位精准,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明确,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文学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社会发展培养具有教学、育人、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经过六十七年来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成为我校最具特色的招牌专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