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鑫,我校地理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国经济地理》《城乡规划概论》《人口地理学》《世界经济地理》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等3项省部级以上课题。曾获2016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连续两年获“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称号。
“我喜欢先成为学生的朋友,再成为他们的老师。”戴着一副半黑框眼镜的高鑫老师,眉宇间透着睿智。
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2007年研究生毕业,高鑫老师来到我校任教;2010年,他考取东北师范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2007年,我的学生都是80后。课堂上,我和他们没有代沟。”同为80后的高鑫老师,25岁开启了大学教师的教学生涯,当时的学生几乎都是他的同龄人。因此对他来说,站在讲台上授课,就像是在和同龄人交谈。之后,90后逐渐进入大学课堂。“这种变化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教学挑战。时代不一样,我不能一味地像过去一样要求学生。”高鑫老师意识到这一点后,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
虽然授课对象发生了变化,但高鑫老师与其相处的方式是不变的。“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善意,与其交朋友,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因此,高鑫老师时常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学生的想法有积极性的变化、认识有所提高,这就是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师的成绩。”
先“解惑”后授业,引导学生学习
“女同学爱看电视剧,男同学爱打游戏。”高鑫老师表示,自己也曾从学生时代走来,能够理解,这些娱乐不一定出于他们的本心。有些同学是对未来很迷茫,想要改变现状却不知从何入手,因此选择看剧、打游戏宣泄压力。他认为,要让学生沉下心来学习,首先要解决他们心里的困惑。
如何了解学生心中的困惑?这需要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我常常利用课间时间与他们聊天,聊电视剧、综艺、他们的近况,获知他们的想法。”高鑫老师认为,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多是听从家长安排,进入大学后便开始迷茫,不知自己该怎么做。“我告诉他们,要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慢慢寻找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
解决了困惑,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对此,高鑫老师回忆起研究生阶段的一次家教经历:面对一个英语成绩只有20多分的初中男孩,高鑫老师一开始没有使用题海战术。他选择了与男孩聊天,了解其内心深处的想法。在他一步步地引导下,男孩的英语成绩一学期内提高到了90多分。这次家教给他带来了教学上的启发:只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改变他的观念,才能使其主动学习。
目前,高鑫老师是52个本科生的导师。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喜好、注重解决学生困惑的他,受到了许多学生的欢迎。
让知识融入学生的思想体系和认知结构
“背书对学习而言,固然重要,但是纯粹的背书没有意义,思想认识深度无法提高。”高鑫老师不推崇填鸭式教学。他认为,学习不仅要将专业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还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融入自身的思想认识体系中。
在课堂上,高鑫老师常常启发学生针对一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他将背景知识先介绍给学生,随后让其自行查阅资料,再结合人文地理野外考察经历,在课堂上进行深度交流和讨论。他还时常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其敢想敢说。“要让学生有参与感!教学过程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过程。”高鑫老师说道。
在考试上,他主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答题,不局限于书本。只有这样,知识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体系中,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
“有学生告诉我,他的高中老师是我的学生,曾经在上课的时候提过我。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学生的肯定是我最大的荣誉。”高鑫老师认为:教师,不限于讲授知识,更是在启发人生。他也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