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主题教育 > 正文

深化大学治理体制改革 助推我校内涵发展

来源:重庆师大报第404期第3版   作者:王军 张敬   编辑:张敬   发布日期:2014-10-15   点击数:

深化大学治理体制改革

助推我校内涵发展

 

  编者按: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重要背景下,加快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今年54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办好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高等院校要贯彻好总书记讲话精神,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本期,就让我们共同探讨大学治理体制改革,为学校内涵发展提档升级提供参考。

 

大学底蕴与管理中的科学

邬大光厦门大学副校长

  邬大光,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副校长。201493日,我校有幸邀请到邬大光教授为全校干部职工作了题为“大学底蕴与管理中的科学”的专题辅导报告。邬教授围绕一流大学的底蕴和大学管理两个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一流大学的底蕴是什么?

  随着全球高等教育大幅改革的趋势,“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慕课”“高等教育质量”“现代大学制度”等成为当下热议话题。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众多大学都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包括学校类型的转变与综合实力的提升,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其说到底是一个国家管理、一个学校办学的底限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并且应由实际情况来确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可依靠制定大学章程来解决高校校内资源配置、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但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也很重要。

  关于“一流大学的底蕴”,就指标层面而言,通过比较中国高校的经费数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流大学是用钱堆起来的大学。然而一流大学的成功不仅仅是靠经费,更是靠理念和文化。大学就像齐白石的水墨画,着墨的地方是画,留白的地方也是画。其中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体现“留白”,但却是一所大学办学的核心。一流大学的底蕴不是简单的制度性规定,而是深入到每个师生骨髓里的精神支柱和要求,是大学人的自觉和自律行为,是大学里的一种潜在文化,正如人们所说的“制度是冰尖,文化是冰山”。

  ★为什么要谈大学管理中的科学?

  我们现在的大学管理和制度安排基本上是沿袭历史的一种惯性,在这种沿袭中,我们还可能丢失了某些传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大学管理基本处于应付状态,大学制度还没有发生制度变化。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在概念和思想各个方面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影响大学的内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对大学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跟不上大学的变化;我们对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变化;我们对社会给大学的压力和大学规模扩张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想高等教育在变革中保持活力就必须在大学管理中跟上这些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求高校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有效的制度和机制、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以“毕业、就业、创业”为例,比较香港八所高校、上海六十八所高校以及厦门大学的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可以发现经济越发达地区学生所学专业与职业相关性越低;美国密歇根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学生财富创造量位居全球首位的秘诀则在于这些高校大量开设创业课程。从毕业、就业再到创业,表面看来仅仅是概念的变化,其实质上是教育理念、思想和操作层面的改变。由此可见,重视大学内部管理,落实科学的管理机制与手段,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路径和方法。

  ★如何提高大学管理的科学性?

  大学管理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价值判断。经验管理有用但不一定正确;科学管理基于经验但需超越,我们必须遵循;价值判断上要体现出个性和文化,并能引领方向。以厦门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计划修订为例,从一般工作角度讲,教学计划修订是一项极其常规的工作,并没有新鲜的形式,但是,从教学计划修订蕴含的精神实质来看,是着眼于现实的需要并从理论上加以提炼并最终付之于实践的行动。

  作为学校的成员,每个人能为大学的发展留下些什么,这是大学的管理者在价值判断上需要思考的问题。现代大学的管理制度安排基本上沿袭了历史惯性,在这种惯性中可能丢失了某些传统,但大学制度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大学管理需要经验,更需要科学,只有在经验与科学同步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当前的背景下,显然经验多于科学,我们有必要从科学的角度思考大学的管理,然后把握管理中的价值取向,并做总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和实现大学治学。(整理尧月杨柳)

 

没有一流治理,难有一流大学

朱之文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只有深化决策体系改革,健全大学的内部治理,大学发展才能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管理基础之上,建立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也才能不断完善。

  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动员令,并强调高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这一讲话,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办好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也对大学的内部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学校事业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大学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迫切要求提升大学内部治理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流的大学内部治理,就难有一流的大学。而如何健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键是要深化决策体系改革,构建重大问题决策的支撑体系,使决策建立在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加规范的基础上。

  深化决策体系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学术、群团、党派、咨询等各类组织的作用。大学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深化决策体系改革,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作用。具体来说,学术领域的事务要交给各类学术组织去审议、评定;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充分听取各类群团组织的意见,提交教代会审议和通过;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要充分听取各类咨询机构的意见;学校的重大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重大决策举措,要广泛听取师生员工意见,加强与各党派各团体各组织的协商,着力构建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

  深化决策体系改革,必须有机制制度的保证。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为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创造条件;建立决策前期预研机制,围绕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问题、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重点研究课题,从全局视野和专业视角开展可行性研究,提高决策的前瞻性、预见性。设立决策的前置机制,将调查研究、专题预研作为必经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性。完善决策实施的跟踪机制,决策执行过程中及时听取各类组织的意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纠错。完善决策实施的评估机制,一个阶段完成后,要对决策实施效果作全面评估,向各类组织反馈,不断提高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水平。

  深化决策体系改革,必须加强各类组织的建设。因此,需要遴选好人员,注重推荐思想品德好、公道正派、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宽广视野和大局观念、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群众威望、有较强议事能力的教职工参加到各类组织中;需要制定好章程,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强化内部监督和制约。只有调动起相关组织的积极性,有效发挥作用,学校发展才能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才能不断完善。(摘自《人民日报》2014522日)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王秉琦陕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

  当今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这四种公共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内部权力配置不当,学生、教职工民主参与途径不畅。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教育家办教育”和管理队伍建设,探索教授治学,坚守学术自由,坚持依法治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性地将“制度”与“能力”联系起来,突出强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要实现现代化。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毫无疑义要自觉围绕这一总目标、落实这一总要求。作为肩负着实现国家战略历史使命的高等院校,必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高校的制度体系,包括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安排。而高校治理能力,则是指运用制度管理高校各方面工作的能力。治理体系是制度建设,治理能力是制度执行。二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的:实现国家现代化,教育要率先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如果不能尽快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因此,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背景下,加快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最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已经由改善外部环境,向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逐渐转移。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在理清理顺政府、教育和学校的关系的前提下,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制度安排;就是要在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形成保证制度和组织体系灵活运行的机制;就是要在健全学校体制机制的同时,有效形成和充分发挥教育治理能力,解决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因此,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帮助高校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能够帮助高校切入新的视角反复斟酌大学制度建设的诸多问题,成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强大动力。

教育理念现代化,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

  高校领导班子是高校事业改革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高校领导者是一所大学的领航人。领导班子及领导者的能力是高校治理能力的重点,也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

  领导者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应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政治家的要求是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敢于担当的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切实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教育家的要求是要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强烈的改革意识、巨大的改革勇气、敏锐的预判能力、超前的战略眼光、科学的顶层设计、开放的国际视野、宽广的包容胸怀、丰富的管理经验;要能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要善于尊重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要能与时俱进,不断进取。领导班子能力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科学治理、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上。科学治理是领导班子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民主治理是领导班子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其实质就是要正确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治理,则是领导班子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规范。

  大学制度是大学生存发展的根本。制度现代化是保障高校持续创新、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高校制度建设的现代化是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导向,以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为核心,重点是体制机制建设,基础是法制建设,依法办学,保障高校自主权的有效落实和正确行使。大学制度现代化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另一方面是大学外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对大学自身而言,就是要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构建以大学章程为主体的制度体系,从而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指向;推动“教育家办教育”和管理队伍建设,凸显大学治理结构的体制特色和机制活力;探索教授治学、坚守学术自由,建立和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权力体系,营造大学治理结构的宽松氛围和良好条件;坚持依法治校,完善大学章程,构建大学治理结构的科学民主的保障机制,为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

  当前,还要培育优良大学文化,营造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氛围。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一般来说,经由四部分融合而成,即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和环境文化,他们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到高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根本。因此,高校应积极培育优良的大学文化,使之成为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肥沃土壤和强大推动力。(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630日)(整理 杨柳 蒋雪)

 

专家有话说

高等教育是这个国家未来的人才最关键的一环。中国一定要重视高端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几所甚至几十所。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学校综合改革步伐,坚定不移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

西方大学办学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只有将发扬自身办学和革命传统与学习西方办学的有益经验相结合,才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王德滋院士

  高校要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高校教师要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

  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教育引导青年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办学发展的根本任务;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教师要在教书育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整理:蒋雪)

 

文件链接

  ◎进一步聚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突破口,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进展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人才成长立交桥支撑措施。

  改革办学体制

  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改革管理体制

  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落实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健全教育监测评价机制;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加强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建设,完善决策程序,规范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全面落实校务公开,建立社会参与和监督高校办学的有效机制,加快形成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

  改革保障机制

  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改进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形成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整体合力

  推进“深水区”的教育改革,必须采取综合改革的办法,统筹兼顾,上下结合,部门协调,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凝聚共识,减少阻力,增强引力,形成合力。做到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激励引导,强化检查监督,营造良好氛围。

  (摘选自《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高等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加大东部地区高校对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力度。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摘选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整理杨柳蒋雪)

 

简讯

  ★20149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赴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座谈交流。习近平在考察中强调,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 5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赴北京大学考察,同师生代表座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发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动员令,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办好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也对大学的内部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 2013679日,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推进大学章程制定及高校法治建设改革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国内近100所高校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内容涉及大学章程的制定、如何继续推进依法治校、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保障等。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黄兴胜、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等专家在会上做了报告。

  ★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指导和规范高等学校章程建设,促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科学发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经教育部第21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211日起施行。该《办法》分总则、章程内容、章程制定程序、章程核准与监督、附则533条。(整理 杨柳)

大学城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邮编:401331 网站:www.dmupya.com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北碚校区:重庆市北碚区团山堡1号 邮编:400700
版权所有©威尼斯·(wnsr)888 - 最新认证 渝ICP 备05001042号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官方抖音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