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生本来就有着有趣的灵魂。”作为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接受采访时,我校美术学院的娄国强老师首先这样说道。执教三十余载,娄老师以谦和的态度和独到的审美将教师与美术家两个身份巧妙融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教学中传递师爱。
行在路上:我在桥上看风景
行是知之始。相对于传统的应试学科,艺术类学科呈现形式上更为丰富,丰富的呈现要求更丰富的感知,所以美术的实践性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绘画系的老师,娄国强相信美术感悟力的关键在于写生,因而他酷爱在旅行中寻找自然给予人的美的启迪。他曾经踏上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的国道318,驱车四天,尽享风光。尽管美丽的藏区风景带来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他却始终带着“我反正在路上了”的洒脱,全身心感受“行”对美术创作的塑造。
从松坪沟、小九寨到清迈、伊斯坦布尔,娄国强关注着清新鲜活的风景,描画着平凡沉静的普通人。就像他在2020年“聚焦脱贫攻坚 迈向小康生活”重庆市首届五区美术作品联展上的作品《春分》中,将劳动人民的劳动性和社交性融入在一个和谐的春分劳作场景中:分工的劳作区域、突出的斗笠、挽起的裤脚、黑白曲汇的云层……无不体现着他在创作中对实践的感知和对人性的凝视。
教上所施:做学生的引路人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在自然风光和三尺讲台间游走感悟,娄国强对美术创作和学科知识学习的平衡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告诉记者,艺术创作的价值不仅限于科研,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找到差距,完善自身,将其作为知识经验反馈到教与学之中。从苍茫风景回到三尺讲台,娄国强将自己“在自然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追求自然”的理念传达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但这不仅要体现在师傅‘教’的过程,更要让学生在‘学’的时候主动悟到其中的联系”。相比于机械的灌输和强硬的要求,娄国强更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绘画写生的过程中进行自我酝酿体会。2019级绘画系的吴迪同学说:“娄老师上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可以最大程度地去包容学生的画作,发现大家独特的优点。”作为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师,娄国强更愿意自己是一个引路人的身份,引领学生们带着对社会的疑惑走向自然、从自然中得到审美的提升后重新聚焦人性的光辉。正如娄国强在朋友圈中转发学生们的画展时的一句评语那样,他希望学生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寻找到“自己的语言”。
爱沉心里:亦师亦友亦亲人
当提及一副学生为他创作的名为《我是娄哥》的Q版人物漫画时,娄老师眉开眼笑:“2013年之前,我的学生们都叫我‘娄哥’;2013年我的大女儿到咱们学校来读书,我也教他们,从那个时候开始差不多都改叫‘娄爸’了。”
如果说讲台是一扇明亮的窗户,那么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孩儿们”就是娄国强写生的风景。娄国强告诉记者,早期绘画与工艺美术通常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小作坊”形式手把手传承下来的。但和传统的以规矩繁多著称的师徒等级不同的是,课堂内外,娄国强用自己风趣随和的态度与他所称的“孩儿们”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师者,授业解惑。2019级绘画系的胡璇同学说,娄老师在教学上认真如一,尽管课上已经亲自演示过的绘画技巧,课后看到课程群里同学的疑问仍然会耐心解答。友者,关怀支持。面对因家庭困难无法支付写生费用的学生,娄国强老师说:“你只管好好画,其他的不管!”他热心帮助这名学生联系旅社说明情况后减免了费用,还主动为这名学生介绍合适的兼职工作。这位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也成为一名教师,我也要像娄老师对我们一样对待我的学生、我的‘孩子们’。”
从“娄哥”到“娄爸”,称呼的转变不仅代表简单的岁月流转,更是一种美好关系的传承和升级。在所有人都步履匆匆的社会中,娄国强与学生们的师徒关系联结沉淀了下来:一个流传的温馨昵称、一则热情欣慰的朋友圈画展信息转发、一次毕业后的亲切邀约……这都是美好的师生关系而具象出的爱的互动往来。
三十载春风化雨,娄国强老师从风景中感悟美术的价值,将其对教学的把握、对作品的能量导向播撒给讲台下和写生中的“孩子们”,再从他们身上审视反思自我,转身将自己透过讲台这扇窗看到的青春丽景继续投射到艺术感受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师爱与艺术生活的大循环。随性洒脱而不失对于艺术的坚定与执着,娄国强会带着自己的独特人格魅力与充满活力的青年学生们进行审美、思想的碰撞,在重师传续那一份亦师亦友的情谊。
个人简介:
娄国强,美术学院副教授,绘画系主任,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沙坪坝区美协副主席。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为本科生主讲《素描》、《色彩》、《古典油画》等主干课程,为研究生主讲了《素描》《油画》等课程。多次被评为威尼斯wnsr888优秀教师,两次获评校级教学优秀奖,2018-2019学年获评本科生优秀导师。50余件美术作品入选省部级以上美展,部分作品获奖,指导学生绘画作品参展、入选数十件。